野居偶作
野居偶作。唐代。贯休。 高淡清虚即是家,何须须占好烟霞。无心于道道自得,有意向人人转赊。风触好花文锦落,砌横流水玉琴斜。但令如此还如此,谁羡前程未可涯。
[唐代]:贯休
高淡清虚即是家,何须须占好烟霞。
无心于道道自得,有意向人人转赊。
风触好花文锦落,砌横流水玉琴斜。
但令如此还如此,谁羡前程未可涯。
高淡清虛即是家,何須須占好煙霞。
無心于道道自得,有意向人人轉賒。
風觸好花文錦落,砌橫流水玉琴斜。
但令如此還如此,誰羨前程未可涯。
译文
高淡清虚是心灵的家园,何须占据胜水名山。
无心求道便是得道,有意结交人倒疏远。
风吹繁花飘如织锦,阶前流水清似弹琴。
我愿如此直至永远,不慕世人灿烂前程。
注释
烟霞:即山水胜景。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,有烟霞痼疾。
赊:远。
修道的方法有种种不同,入道的门径亦有种种,然其终归目的都是一个,即得道。而得道在于心与道打成一片,不知有何区别,《维摩诘经》所谓“心净国土净”,《坛经》所谓“直心是道场”。既如此,修心而使之高淡清虚便是,又何须一定在名山胜水中修。诗人贯休以为,在在处处都可修心,他自己也一定是随意地在一个野居之所居处下来,而写成这首小诗。他的随意,也就是无心,而无心即为得道。所谓无心,即将过去的种种知见全部丢掉,还以一个人的本来面貌,这才是得道的境界。有心追求道,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,好比“你”有意地去结交人,别人会对“你”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“你”。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。比如风本无心吹,花本无心落,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的图画;石阶无心斜,溪水无心流,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。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生活,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,除此之外,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。贯休该诗以说理及写景相结合,表现了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。
唐代·贯休的简介
贯休(823~912年),俗姓姜,字德隐,婺州兰豁(一说为江西进贤县)人,唐末五代著名画僧。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。贯休记忆力特好,日诵《法华经》1000字,过目不忘。贯休雅好吟诗,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,或吟寻偶对,或彼此唱和,见者无不惊异。贯休受戒以后,诗名日隆,仍至于远近闻名。乾化二年(915年)终于所居,世寿89。
...〔
► 贯休的诗(477篇) 〕
唐代:
白居易
酒助疏顽性,琴资缓慢情。有慵将送老,无智可劳生。
忽忽忘机坐,伥伥任运行。家乡安处是,那独在神京。
久贮沧浪意,初辞桎梏身。昏昏常带酒,默默不应人。
酒助疏頑性,琴資緩慢情。有慵将送老,無智可勞生。
忽忽忘機坐,伥伥任運行。家鄉安處是,那獨在神京。
久貯滄浪意,初辭桎梏身。昏昏常帶酒,默默不應人。
元代:
刘昂霄
南山如碧环,缺处苍崖开。当年造物手,办此何神哉。
睥睨倚天壁,千古封莓苔。源源万斛泉,飞出重山来。
南山如碧環,缺處蒼崖開。當年造物手,辦此何神哉。
睥睨倚天壁,千古封莓苔。源源萬斛泉,飛出重山來。
清代:
宋荦
韦编三换。一石才过半。丘壑性,终难变。传文洛纸贵,顾曲吴绫贱。
便便也,撑肠柱腹皆奇卷。
韋編三換。一石才過半。丘壑性,終難變。傳文洛紙貴,顧曲吳绫賤。
便便也,撐腸柱腹皆奇卷。
宋代:
潘牥
问渠得似山间日,犹自筠笼叫不停。
我亦多言私自省,再三守口要如瓶。
問渠得似山間日,猶自筠籠叫不停。
我亦多言私自省,再三守口要如瓶。
宋代:
释善珍
草没亭台不见踪,故交掩泪立寒风。
食鱼客去余空馆。放鹤童归弃旧笼。
草沒亭台不見蹤,故交掩淚立寒風。
食魚客去餘空館。放鶴童歸棄舊籠。
:
熊盛元
片魂终日绕禅扉,雾密空嗟烛影微。诗海波颓惟独啸,霜天月死竟安归?
梅犹未坼知春远,路欲重寻与世违。猛忆山中泉水澈,倚窗闲检遂初衣。
片魂終日繞禅扉,霧密空嗟燭影微。詩海波頹惟獨嘯,霜天月死竟安歸?
梅猶未坼知春遠,路欲重尋與世違。猛憶山中泉水澈,倚窗閑檢遂初衣。